第270节(2 / 3)
寥无几的人了。
众人望着只穿着一件简简单单的朝服的洛新,唯一的配饰就是腰间的一枚玉,朴素到了极点。
众人不禁感慨,真是典型洛氏子,不以华贵为美,只爱美玉。
吕雉更是直接称赞道:“朕这些年一共赏赐给东阿侯一万两千户,但是现在东阿侯国中却有两万七千户,这就是东阿侯将朕的话放在心中所产生的成果。
连年战乱导致户口减少,但却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的百姓死去。
无数的黎民百姓不愿意被纳入朝廷的管控之中,这是朝廷的过错。
素王善待百姓,与民同乐,于是国人和贵族就支持他,贪婪残暴的君主,不顾及百姓的死活,百姓就厌恶他,甚至高喊着,‘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
夏王朝在建立四百多的时候才有桀这样的暴君,商王朝在建立六百年的时候遇到了纣这样的暴君,搞得民怨沸腾,贵族们厌恶他,国人们怨恨他,奴隶们背叛他,于是禹王和汤王这样的圣王所建立的国度也灭亡了。
秦王朝横扫六国的时候是多么的强大啊,六国百万的军队不能阻挡,层出不穷的谋士勇将不是对手。
但是仅仅获得天命十几年就轰然倒塌,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胡亥和李斯赵高这样的昏君和奸臣吗?
朕下令天下各郡国休养生息,就是要让你们善待黎民百姓,这样百姓自然就会主动的归纳到朝廷的统治之中。
这难道是难以做到的事情吗?
朕不相信。
东阿侯所为深得朕心,臣子有功却不赏赐,这不是君王该做的,朕今日便再赏东阿侯一千户,作为对东阿侯的赏赐。
皇帝你怎么看?”
刘盈没想到这种重要的场合竟然还有他说话的份,当即说道:“长沙王是宗亲却这样对待刘氏的天下,这难道是忠臣所为吗?
朕实在是厌恶他。
东阿侯忠实的辅佐母后和朕,这样的大功不重重赏赐是不足以彰显功绩的,儿子以为应当赐予三千户食邑,使东阿侯国成为三万户的大国,国中一半子民是由皇室赐下,这样美名恩赐,才能彰显皇室对东阿侯的信重。”
吕雉没想到刘盈竟然能够说出这样一番有见地的话来。
虽然赏赐有些实在大手笔,但至少方向是没错的,不禁有些对自己这个一向仁善到有些懦弱的儿子刮目相看了。
连续两件事终于让众人反应过来了,这是要合理禀报啊,十年了,人口没有增长是说不过去的,而且增长的还不能太少,如果人口还减少了,那就是长沙王的下场。
诸王侯纷纷调整自己心里的数字,大殿之中一下子和谐了。
洛新在下面盘算着,对于各国人口和赋税田亩的恢复程度,通过这些人的贸易,种种消耗,他心中大概是有一个数字的,和现在各诸侯王报出来的相比,预想的多了一些。
他立刻就知道这些人还是在隐匿人口,从编户齐民开始,豪族隐匿人口几乎就是本能,实在是赤裸裸的利益不可能放手。
这就是洛新要坚决打击的,他精于计算,朝廷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救灾,防务,官爵体系的成本,仅仅依靠现在的岁入是不够的。这些年之所以能够让朝廷稳定运转,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洛新加洛亦,能力真的很强,再加上洛辰改革官制,基本上保证了朝廷内部的稳定,在强人政治下,内耗极小。
二是从汉朝建立开始,没有遇到大的天灾,现在的朝廷不需要大额支出,财政状况良好。
三是洛陵往草原走了一遭,重创了匈奴,汉朝边防压力大减,不需要常年承担巨大的军费开支。
四是洛辰虽然增加了官员数量,但总体来看,朝廷依旧属于典型的黄老之学小政府,行政成本是比较低的。
但这不可持久,这些年儒家认为时机已到,朝廷应当承担更多的实务,提出了早在邦周时期就触碰到的大一统思想。
现在的儒家和姬昭印象里的已经很不一样了。
他们从《洛宫春秋》之中研究出了洛圣的思想核心,“王者礼,一天下。”
素王用礼法让东夷,西戎,荆蛮,淮夷等天下之间的蛮夷,还有商人,周人等变成一体,礼法从上到下深入到家庭之中,天子就可以借由礼法来控制天下,整部《洛宫春秋》的褒贬核心就是扩大化的周礼。
儒生们认为始皇帝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对邦周早期制度的恢复。
因为当年洛孔二圣都阅读过洛氏的史书,其中明确记载了,邦周早期天子以及各诸国行文是一致的,还有觐见天子的官话,但是经过数百年的乱世,渐渐分散了。
儒家认为现在朝廷所做的程度还不够,对封国的掌控不够,这就是大势所趋。
大一统的推行不是简简单单的法令下达,然后反馈就可以的,这是一件非常复杂耗时耗钱的事情,现在的朝廷没有这个能力,去承担改革的成本,所以洛新盯上了诸侯王和彻侯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