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节(2 / 3)
度应当变化,天下之间的思想应当变化。
陛下,这是上天所赋予您的使命啊。
到了这个时候,若不能再在天下之间一统,使海内都沐浴皇帝的恩德,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太平的世道将要出现,圣王降临在人间,这是先贤所给出的答案,圣王又是谁呢?”
他目光灼灼的盯着刘恒,刘恒精神抖擞,昂首挺胸,感觉和姑父当年所说的对上了,“朕便是要开创太平的圣王。”
重重地下拜之声响起,“您就是开创太平的圣王,臣为天下贺。”
谏言君王就是一个忽悠的问题。
刘恒当然不会这么简简单单的忽悠,但这番话实在是太合他的胃口了,而且给予了他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如今的天下需要改制,那么找到这么一个愿意配合他战略行动的学派就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您所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昔年洛文王还在时,也经常对朕说,日后要开创圣王之治,要致太平,朕深以为然。”
刘恒这番话让拜倒在地上的儒学博士大喜,知道这是皇帝认可自己的理论了。
这一脉将要兴盛了!
————
素王所建立的礼乐和洛氏对素王神格化的推动,建成了诸夏文明不可动摇的根基,但诸夏王朝内部的装饰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当历史进程走到汉文帝这里时,他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塑造整个汉王朝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汉王朝所面对的内外状况,即,大一统的前置条件基本完成,在糅合天下的进程之中,为汉王朝注入怎样的精神,这是汉文帝所需要考虑的。
笔者写下这一段带着无限的欣喜和自豪,汉文帝在历史赋予他重任之际,做出了对民族最正确的选择,即选择一种思想来稳固整个王朝,弥合自大分裂时代以来的差异。
但与此同时,他尽力的维持着其他学派思想的活力,甚至特意为这些异己思想留出一定数量的官职,来保证他们的存续。
在公元11世纪那个时代,难以想象这种进步的思维会出现在一位封建统治者身上,但这就是现实!——《汉王朝兴衰史》
洛陵的忧虑
昭城。
如此重要的消息,当然是要通传昭城的,昭城中的洛氏子兴冲冲的跑来告知洛陵这个消息。
“家主,春秋经被汉廷确立为官学,还有齐法以及孟儒都作为次学列为博士,这群儒生说要秉持王道,为天下致太平,真是想要看看他们能做到何等的地步!”
洛陵感觉到了家族的底蕴前些时日深厚了一些,但是面对这个消息却怔楞了许久。
洛陵在学术上不算是太有天赋,但是他权斗水平很高,对现实情况很了解,这些诸子圣贤所写就的经典,他或许写不出来,但是他一读就知道这些经典太过空泛。
墨家兼爱非攻就不用说了,儒家想要致太平立王道,无非就是昔年洛国那一套。
通过洛国公室这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来对国中的财富再分配,保证不会出现极端的贫困者,再通过商业税金等等修建学宫,打通上升通道,最后则是从清剿完洛国周围蛮夷之后,就有意识的控制国中人口,才算是维持了千年的国家。
现在儒生们说,虽然如今天下富裕,但是问题却很大,所谓“富者阡陌相连”,贫者虽然还没到无立锥之地的程度,但这是迟早的事情。
因为之前只是洛文王强行压制,打了一波豪强而已,但一切祸乱真正的根源,即土地兼并没有解决,那就是治标不治本。
诸子百家是一群何等聪明的人,土地兼并的危害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甚至他们都知道,只要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重新分配,就能解决天下大部分的问题。
理论很美好,甚至原因找的也比较准确,但在洛陵看来,唯一的问题就是不现实。
不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
在真实的历史上,汉武帝那样强横绝伦的君主,权力几乎无限大,一道命令就能逼的天下中产商人纷纷破产,但是在土地这件事情上都没能彻底推行下去,真正推行的人是王莽,然后他就无了。
洛陵心中泛起了一丝不安,他不知道这天下会向着何方而去,但他知道,不切实际的改革只会让天下走向最混乱的结局。
最重要的是,他不年轻了。
他年纪很大了,不知道还能够庇护家族多久。
若是他死了,家族神异方面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因为只有他是素王的人间之影,是人间之神,用很小的代价就能够发动那些威力强大的神器。
一旦他死去,后世家主不一定愿意耗费家族底蕴来发动神器维系家族。
现在可以随意使用的四时之神等等神器,可能百多年都不会动用一次了。
最可怕的是,儒生们所走的这一条道路,后世洛氏的子弟很可能会支持!
看看刚刚前来送信的家族子弟,脸上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