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2节(3 / 4)

加入书签

畅的线条还是充满了爆炸般的力量,让人毫不怀疑这些人的实力。

十名灵兵,五名女子模样,五名男子模样,分别保护洛谨秀和洛无疾,反正灵兵只是表面上是血肉之躯,实际上是气运规则构成的,男女模样都不影响战斗力。

洛无疾和洛谨秀两人拐进一处庭院,就见到堂兄洛景正笑意盈盈的望着两人,说是堂兄弟,但年纪差的实在是太大了,洛谨秀走上前去福礼脆生生道:“阿兄安康,小妹有礼。”

洛景笑着招呼道:“阿秀,无疾,一路上肯定很累了,先洗浴一番,再好好休息,到了傍晚再起,为兄给你们准备了大宴,生活在昭城之中一向节俭,来到为兄府中,便带你们奢靡一把。”

洛谨秀闻言捂嘴轻笑,洛无疾也笑起来,两人都知道洛景是在开玩笑,洛氏子的培养,尤其是洛无疾这样注定要继承家主之位的洛氏子,经历过多少训练数都数不清,天底下的珍馐美食早就吃到吐了。

洛谨秀和洛无疾被带到早已收拾好的别院之中,浴桶之中早已放好了温度适宜的水,灵兵守在屋外,洛谨秀的衣服较为繁琐,需要侍女帮助宽衣,洛无疾则直接一抽衣带,躺在浴桶之中,腾腾的热气之中,洛无疾开始思考来到长安之后的计划。

若是洛无疾现在身上有昭公爵位的话,那入朝就非常简单,冲着昭公的爵位皇帝至少要给安排一个九卿级别的官职,毕竟昭公不是其他的王侯,政治地位不一般,在大汉朝公爵很特殊。

王爵是宗亲,列侯爵则是军功爵制的顶点,公爵则两者都不属于,就是单纯的政治地位高,是要和大汉朝同休下去的公国。

不过现在同样不难,察举制的要求是什么呢?

举荐有才能的人,举荐品德高尚的人,孝顺、仁义、忠诚等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人。

若是单论才能,天下英才辈出,洛氏子虽然强,但每一个时代都有能和洛氏子相提并论甚至胜过洛氏子的,但若是论品德,那洛氏子可就当仁不让了。

懂不懂嫡系千年道德标杆的含金量啊?

姬昭的声望系统里面80都是满值的声望,这就是洛氏,不了解洛氏而妄下评论的,终将湮灭于众生的悠悠之口。

才能加品德的评比,这不就是为洛氏子量身定做的制度?

而且洛景是能够直接面见皇帝的,某种程度上说,洛景是皇帝稳定朝局的盟友之一,洛景举荐洛氏子,并且得到重用,那是轻轻松松,而且刘彻现在想的就是打败匈奴,洛氏平白送他一个大将,洛景甚至找不到刘彻拒绝的理由。

“功名但凭马上取,先拿一个列侯爵回来吧。”

洛无疾摇摇头,不再想这些未来的事情,认真洗漱起来,晚上还有一场宴会。

————

察举制度伴随着士人的出现而出现,到汉王朝时逐渐成熟,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批评这种制度是贵族垄断权力的工具,没有得到贵族赏识的底层被排挤出了政治体系,但实际上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生产力尚未蓬勃发展的汉王朝是有利的,它最大限度的团结了王朝内部有力量的团体,甚至就连洛氏这样的世家望族,同样依靠着察举制度入仕,从汉王朝建国百年以来的所有大事能够看出,配合着军功爵制的察举制度为汉王朝的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汉王朝兴衰史》

鹰扬校尉洛无疾

长乐宫中,一片升平之景,殿中宫娥甩着流云水袖应和着乐曲翩翩起舞,身姿柔美绰约,再看殿中,金银作壁,美玉为饰,廊柱高耸,再也不复汉王朝刚刚开国之时的窘迫。

汉朝底子太厚,和匈奴十年之间打了三四次大战,不论是胜是败,双方之间那是刀刀见血,说的更直白一点,所谓的胜败区别,就是看谁最后打扫战场,实际上的伤亡数量都是差不多的。

卫青声名鹊起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他每次斩获都能超过伤亡,甚至有一次甲士无损而归,这是天大的功劳。

酒过三巡后,洛景向着坐在上首的刘彻和卫子夫道:“陛下,自您元始元年登基以来,多次向匈奴用兵,大将军长平侯多次挫败匈奴,臣要向您贺。

孤木不能生长为森林,一条溪流汇聚不成湖海,贤才不成群不足以成就大业,大将军有古之名将的风范,但十年来大汉与匈奴之间的大战却没有大的进展,这就是贤才还不足的缘由啊。

臣为此感到忧虑啊,所以想要向您举荐一人。”

洛景说的恰好切中了刘彻心中的点,这十年来的历次用兵,因为战场就在漠南草原,钱粮的耗费倒还算是少,关键是除了卫青之外,拿不出让刘彻满意的战果。

按照刘彻的想法,我是得到素王天启的天生圣王,素王上皇当初砍蛮夷,手中提着剑,从镐京一路杀到徐淮之地,从西到东,伏尸百万,就像是砍瓜切菜一样。

素王上皇是无上圣王,我就算比不上素王上皇,也不能比秦始皇差吧,当年秦始皇派了个蒙恬就能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结果我堂堂大汉皇帝,竟然让匈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