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节(2 / 3)
汉列侯家族的不同了。
先汉的列侯家族,是特殊的,就算是五姓七家这种豪门,通常会选择和诸侯王联姻,或者和长安的经学家族联姻。
但是后汉的列侯家族却不同,除了拥立光武皇帝的少数家族之外,金令一百年都没有赐下过。
这与先汉末年的形势有关。
当初先汉末年,诸侯王叛乱的缘故,后汉一朝对近支宗亲是相当防备的,不过远支宗亲却因此而得益,近支宗亲的封国甚至不如县侯,那种面积达到一郡的王国更是基本上消失了。
在后汉一朝,列侯同样基本上成为荣誉头衔,朝廷几乎没有封县侯,能封乡侯都算是天恩隆重,不要说千户侯,甚至还有百户侯。
官职的重要性超过了爵位,不过拥有爵位的好处是,可以稳定的拿到两千石职位。
————
在古代王朝中,为地方施加权力总被视作混乱的开始,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倒果为因,为地方施加权力是混乱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只有在中央朝廷不能再通过自身解决局面时,才会为地方赋予权力。
为地方不是毁灭的开始,在西汉王朝时期,几位皇帝都出色的解决了地方诸侯权力过大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将汉王朝衰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加强地方的权力是不正确的。
笔者将在后续的篇章中通过太平起义的经历,对汉王朝衰亡的诸多因素一一讲解。——《汉王朝兴衰史》
大汉诸豪门
随着诏令的下达,天下所有的豪强大族都有了动作。
在后汉一朝,或者说,在任何一个时期,阶层总是存在的。
家族之间的权势高低总是存在的,不同的时期各有家族显贵。
后汉一朝,除了昭城洛氏外。
在中原大地上,提起最顶尖的豪门贵族,自然是以传承三百年的五姓七家为首。
这五姓七家二开帝业,拿到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风风光光的度过了三百年。
但纵然是这七家,其间的强弱也是有分别的。
其中以即墨吕氏和安阳韩氏最强,在后汉一朝也屡任三公九卿级别的高官。
张氏从始祖张良起,就是黄老道传人,在儒家占据主流的时代,自然影响力稍弱。
不过张氏创立道教,和其他家族的赛道又有所不同了。
英侯洛氏在后汉前两代皇帝时还是很显赫的,但是从外戚和宦官开始互相把持朝政,看不惯朝中的混乱,就渐渐没有那么显赫了。
但洛川的横空出世证明,英侯洛氏威名依旧在。
兰陵萧氏则是典型的思想出了问题,和外戚家族以及宦官分别大战,结果自然是损失惨重。
若不是姻亲拉一把,主脉都可能要被杀光。
但还是导致族中人才断档,所以在不断的衰落。
自闭的兰陵萧氏去宗教之中寻求心灵寄托了。
淮阴韩氏和兰陵萧氏差不多,盘踞地方,鲜少进入朝廷,武勋家族没有杰出的人才,快要把自己混成两千石家族了。
这五姓七家名声的确是高,但实际上除了即墨吕氏和安阳韩氏之外,在英侯洛川没有横空出世,博下巨大的名声之前,都属于典型的地方超级豪门。
其中的关键在于地方二字。
这算是超级加强版的唐代五姓七望。
唐代的五姓七望是纯粹吹出来的,先不说虚假的数百年历史,就算是真的,但不过是表面上名望很高,世人崇拜。
实际上权力小的可怜,被唐朝皇帝随意揉捏,嫡女皇后被杀,连句话都不敢放,能和亲王联个姻都要上赶着,完全就是李唐皇室对付关陇勋贵的棋子。
洛吕韩张萧这五家起码真的有实权,有封地,有臣民,不仅仅凭着一张嘴去吹。
但既然冠上了地方豪门的名字,那自然就有中央豪门作为对应。
大汉朝权力最顶级的豪门,那还得是世代担任三公,把持台曹的那些经学家族。
这些经学家族学习昭城洛氏的做法,将经学知识、政治资源、存身土地结合起来之后,就形成了经学家族的究极体,经学门阀。
权力是从下至上的。
权力和世代三公没什么关系。
权力和清名满天下同样没什么关系。
权力只和你能不能给予属下好处有关系。
如果不能为属下带来好处,不要说四世三公,就算是十世三公也没用,这就是英侯洛氏不如另外几个家族显赫的原因,还是太有原则了。经学门阀担任三公九卿等高官,铺就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和姻亲网,造成了垄断。
而且这种垄断目前看起来还难以打破,因为那些有才华的寒门士子,都被吸纳进了这种姻亲网和关系网中。
曾经有寒门子弟针对这种情况大声斥责道:“若天下寒门皆如此,我寒门士子何时才能翻身?”
然后就有豪门子弟回道:“一介寒门子弟,十三年寒窗,一朝娶得贵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