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节(2 / 3)
有某些臣子表面上忠诚于朕,但是暗地里却心怀不轨,朕又该如何去做呢?”
皇帝这淡淡之中却带着一丝阴寒的话一出,殿中瞬间就陷入了寂静之中,聪明人的心中都掀起了无尽的波澜。
皇帝竟然在这个时候,怀疑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心怀不轨!
一个不好,这勤王之事,恐怕就要出大事,先要问清楚皇帝在怀疑谁!
————
任何王朝灭亡的原因都是复杂的,但究其根本,崩溃的财政、腐败的吏治、层出的天灾,以及一个不合格的君王,总是主要的原因。
理所应当的,在汉王朝走向灭亡的路上,一个非典型的昏君出现了,中国古代贵族称呼他为“灵”皇帝,即“灵活、聪明的皇帝”,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讽刺。
因为他看起来的确是聪颖的,在一生的执政过程中未曾大权旁落。
但仅仅如此。
他践踏了几乎所有约定俗成的政治规则,在面对逐渐败坏腐朽的选官制度以及财税制度时,他选择了最错误的方式,通过买卖官职和贵族爵位来收敛金钱。
中国人将它称为“喝下一杯有毒的酒来解渴”,真是美妙的比喻,汉王朝就在这位“灵”皇帝的治下走向了衰亡。——《全球通史·秦汉卷十五》
州牧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珍贵稀缺,许多人一直到死都难以得到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的怀疑,是一颗无时无刻都存在于人心之中的有毒的种子。
君臣这种极致的权力者之间,总是怀疑远远大过信任。
于是帝王心术或者说权术就在其中应运而生。
法家称之为,君臣上下一日百战!
如今汉廷君臣之间几乎没有信任,经过连续多年的相互对峙,政治氛围严肃到了极致。
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后汉百年以来的冰点,君王不是好君王,臣子不是好臣子。
现在维持汉廷还能团结走下去的唯一因素,就是三百年大汉的政治传统,所带来的惯性。
所有人都在按部就班的做事,在伸张自己利益的同时,共同维护汉室这面旗帜,共同维护皇帝的存在。
张角在用一种最暴烈的手段将整个天下的局面翻转过来,这是危急存亡的时刻,而皇帝在怀疑某些人。
越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就越是爱斗,不仅仅是当今皇帝,在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人,秦国当年能顺利的灭亡山东诸国。
不仅仅是秦国实力强大,主要就是诸国之中都内斗频繁,现在大汉也要走上这一条不归路了吗?
殿中有还算是忠正的臣子颇为悲哀的想道。
皇帝坐在榻上,以高临低,将众人的心思一一收到眼中,殿中公卿旁敲侧击的问着皇帝在怀疑谁,但是皇帝却不说具体的人,只是表达对整体局势的担忧。
这一下就让许多大臣有些懵,不明白皇帝到底是想要做什么。
如果是针对某一个人,那需要判断一下怎么处理,才能不会引起大的波动。
现在皇帝是对整体局势不满,难道还要变动整个制度吗?
虽然郡县制度的确是有些不合适现在这个乱世,在与太平军以及各处蜂起的贼寇以及作乱豪强的作战中,许多人就已经发现了。
如果不是勤王诏书给各郡的太守松绑,现在这些太守恐怕还坐困一郡之中,不敢率兵出境。
望着坐在榻上的皇帝,以及有些懵逼的臣子,刘焉的心突然砰砰砰的剧烈跳动起来。
他反应过来,皇帝可能不是怀疑某一个具体的诸侯,而是对造成这种结果的制度不满意。
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早就在脑海之中转了无数次的念头,却一直没有机会说出来,可能就是在等待这个机会。
刘焉悄悄望了望上首的皇帝,回想了一下自己思索过无数遍的话术,然后作揖道:“陛下,臣有奏!”
殿中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射过来,皇帝让刘焉继续说下去,刘焉便拜倒在地上,郑重说道:“陛下。
昔年邦周历次中兴,是依靠什么呢?
是依靠姬姓以及姜姓的诸侯。
秦朝没有分封诸侯以及短短十数年就崩殂,帝扶苏后来册封诸王,若不是高皇帝天命所归,天下局势或许就要安定下来。
于是高皇帝在夺得天下之后,大封刘氏诸侯王于四方,秦亡之祸没有显在我刘氏身上,三百年江山传承到如今。
先汉时,天下有数之不尽的金令列侯,天下有掌握大权的近支诸侯王,各为一方镇守。
那时的天下,虽然有造反的悖逆之辈,但是几乎全部被掐灭在萌芽之中。
直到天下金令崩坏,才有先汉末年的群盗蜂起。
光武皇帝中兴之后,天下废侯重守,但时至今日,太守与豪强勾结,层出不穷。
进不能平乱,退不能守土,这是太守一郡之守的弊端所在。
陛下与诸位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