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节(2 / 3)
其中,有一个人非常出乎人意料,竟然主动要跟着李恪去哈拉和林,那就是大儒孔颖达。
孔颖达说,“自古以来,逃亡草原的汉人不可胜数,但最后都泯然于诸胡之间,虽然到了草原上,只能放牧,但圣人之言,也不能被放弃,如果草原上的汉人依旧能记得雅语,能记得之乎者也,纵然千百年后,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出身了。”
人性之复杂,从他就可见一斑,李世民很是复杂的望着自己秦王府中的这个老人,最后没有劝说,让他随着李恪前往哈拉和林。
朝廷对李恪出镇之事的重视程度,让无论是朝廷官吏,还是北方草原诸部,都能够感受到大唐朝廷的决心。
……
贞观十年元月二十三,李恪在长安城外的十里亭和送别自己的诸王公告别,李承乾拖着腿前来,他和魏王李泰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和李恪的关系是不错的。
他拍了拍李恪的肩膀,温声道:“三弟,到了哈拉和林要多往长安写信,不要让父皇和我们这些兄弟担忧,如果有什么需要的,你就说,我们在后面给你做后盾,总不至于让草原上的那些人欺负。
你是大唐的亲王,是天子之下最尊贵的人。”
李恪抱拳郑重道:“皇兄,此次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愿父皇、母后万岁万安,愿母妃安康,愿皇兄喜乐平安。
弟会在哈拉和林为你们祈福。”
微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冬季森森的寒意,李恪裹紧了身上的锦裘,与众人再次告别,他遥遥望着长安的方向,似乎依旧能见到那座巍峨的城池,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呢?
前路会是什么样呢?
李恪心中也有些没底,哈拉和林会是埋葬他的深渊吗?
————
在贞观十年的时候,蜀王李恪受封燕王、烈日可汗、安北大都护,成为了大唐帝国在北境的最高政治领袖,当时的人只将其视作传统的藩王出镇,但以后世的目光来看,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恢宏时代的开幕。
我们将目光投回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位号称古往今来智慧第一的大唐国师,不禁想要问,当有人用“血腥的盛唐”来形容这个辉煌至极的王朝时,国师洛苏是否清楚自己掀开了一个血腥的时代呢?——《唐帝国兴衰史》
皇后崩
贞观十年的大唐,经过李世民等君臣的励精图治,已经不能用蒸蒸日上来形容,而是一个巅峰往另外一个巅峰而去。
天下彻底从隋炀帝带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尤其是同时在两个君王治下生活过的,颇有种从地狱升到天堂的感觉。
毕竟杨广这种古往今来第一暴君,和李世民这种能竞争古往今来第一圣君的君王,时代这么相近,也算是绝无仅有。
太子李承乾按部就班的跟着李世民学习处理政务,对于李世民宠爱魏王李泰,也不再抱有什么多余的心思,东宫中的当朝重臣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尤其是洛玄夜的存在,长孙皇后也和他讲过,让他安稳做事即可。
时间就在这种平静中缓缓流逝,李世民在太极殿接见诸州刺史,又在秦州接见诸国使臣,有遣唐使来到大唐,李世民让理藩令接待。
正如一切顺利的贞观九年,贞观十年似乎也会在这种日渐煊赫的氛围中过去,但上天从不让人永远幸福。
长孙皇后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不是风寒和风热,这些病已经基本上,可以被洛氏治愈,而是气疾。
实际上长孙皇后一直以来都有气疾的疾病,这是一种从娘胎就带有的疾病,正如李氏皇族的风疾一样,在晚年折磨着李渊。
……
昔日繁华璀璨的太极宫,此刻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沉寂与哀凄。
熠熠生辉的金碧辉煌,盖不住如今的黯淡无光,就连雕梁画栋上的朱漆彩绘,似乎也随着长孙皇后的病情而失去往日的鲜艳夺目。
殿内精巧的熏香炉中,香气已不再如常般浓郁,而是若有若无地飘散在空气中,夹杂着一丝丝药物的苦香。
“陛下,皇后的脉象几乎沉寂,药石无救了。”
被李世民从弘文馆中召来的洛玄镜,带着丝丝哀愁,做出了有些艰难而无情的判决。
听着这位圣手的话,李世民眼中的光一下子暗淡下来,眼泪几乎在瞬间就充斥了他的眼眶,完全克制不住的流下。
这世上或许有许多无情的帝王,但绝对不包括他。
华美的珠帘半垂,映出长孙皇后卧于病榻的身影,她曾经明眸皓齿、神采飞扬,如今却形容憔悴,昔日的红润已被病痛消磨殆尽。
李世民缓缓上前将她拥在怀中,紧紧抱住,泪珠一滴滴落在她苍白的脸颊上,长孙皇后却轻笑着抚摸着李世民的脸颊,“看来妾身是没有机会再陪陛下走下去了。”
洛玄镜悄无声息的离开这里,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分别在内殿和外殿,听着这对帝后最后的告别。
历史上,皇后大多并不与皇帝埋葬在一起,而是在帝陵旁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