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节(2 / 3)
,秦王和齐王就藩,晋王是嫡长子,应该立晋王为太子。”
李世民赞赏了望了一眼魏征,自从李承乾受封秦王之后,魏征似乎是改变了一些。
房玄龄闻言也不再纠结,同样躬身道,“晋王仁孝,地居嫡长,当为太子,臣附议。”
左仆射、右仆射、中书令。
政事堂的三巨头同时确认,其余众人便齐声道:“臣等附议,晋王当为太子。”
“晋王!”
李世民的声音极高,在殿中回荡,在廊柱上空飘荡,悠悠似乎有回音传来,这坐满人的殿中,却有空寂的感觉。
因为无人言语。
在太极殿的门前,有一道身形略单薄的身影,正是李治,太阳在他的身后,影子在他的前面。
他站在门楣上,仰着头,望着殿中,他的父皇高高坐在御座上,离得有些远,光线有些暗,他看不清那张脸。
殿中众人都回头望着他,他明明见到所有人脸上都没有什么表情,却只觉炽热的目光照在他的身上。
所有人都在盯着他。
李治迈步走进,他觉得自己走的很快,但实际上他走的很慢,就像是他那个瘸腿的兄长一样。
他每向前一步,都仿佛有如山沉重的压力压下来,压得他走不动路。
“父皇!”
他终于走到了殿中,在烛火的印照下,他看见了每一个人的脸,以及他父亲的容颜。
他跪在地上,而后深深地叩首。
“群臣皆言称‘晋王当为太子’,你认为自己能担当大任吗?”
李世民的声音缥缈着,从上首飘来。
————
上曰:“昔佐臣荐朕,先帝有问‘何以担当社稷?’
朕对曰:‘苟利国家,生死而已!’
朕遂以眇眇之身得以奉承宗庙,尽在此,尔当知矣!”——《唐书·高宗本纪》
请君直上凌烟阁
关中好大雪,万径人踪灭。
秦岭如龙腾,渭水环帝都。
长安之野,原林之上,山间野兽匿迹,林间万鸟尽绝,又何止关中,在大唐广袤的国土上,从东到西,唯有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一层层冰晶,宛如风神怒吼,雪神降临。
“呜呜~~”
苍凉悲戚的号角声时不时在关中响起。
皇宫中。
太极殿中,地龙烧极旺,李世民以及诸宰相和重臣并没有谈论国事,而是坐在殿中饮酒,赏雪,好不快活。
李世民望着殿外那皑皑落尽天下一片白的雪,越过不远处的巍巍宫墙,似乎见到了众山、万水,见到了巍峨高大、波光粼粼,微微泛起的浪涛。
他突然叹口气,眼中噙满了眼泪,真是好江山啊,“可惜母亲见不到了,姐姐和青阳也都去世了,还有如晦,还有叔宝,如果他们都还活着该多好啊。”
在武德年间他经常在宴会时思念太穆皇后,现在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愈发的开始怀念那些旧人。
殿中群臣有些不知所措,在天子感伤时,应该如何呢?
李世民将烈酒猛地灌下,发出重重的咳嗽声,在贞观后期最受他宠爱的徐慧妃为他轻拍着,或许是触景生情,李世民顺过气来后,沉默了一瞬,而后带着深深的缅怀,“朕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开始怀念旧人,真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啊。
朕这一生,也算是功业不浅,青史之上,恐怕要为朕重重记一笔,但朕时常在想,朕的肱骨之臣呢?
尉迟敬德。
朕还记得年轻时,和你说,要让你青史留名,要让百年、千年后,你的名字依旧彪炳人间,你还记得吗?”
尉迟敬德泣声伏在殿中,“臣还记得,臣还记得。”
李世民摇摇晃晃的站起身,他身上有浓浓的酒气,“在数百年前,汉朝时,有一座麒麟阁,上面记录了孝宣中兴十二功臣,千百年后,世间依旧在颂唱他们的名字。
在天下间,有一句顶级的蔑视之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是啊。
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呢?
同江河和高山比起来,就如同寄托于天地间的蜉蝣,就如同七日而死的蝉罢了。
汉朝用巍巍的泰山和滔滔的黄河来作为誓言,因为泰山不曾变化,因为黄河永不停息。
当人和这些不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时,仿佛人也变的不朽起来。
把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自古以来先贤都这样做。
把人的名字记录在史册上,自古以来的圣贤都这样做。
岁岁祭祀,以传后世。
朕要建立一座阁楼,名为‘凌烟’,记录随朕这一生功勋卓著之臣,制作画像悬于凌烟阁中,以为后世所瞻,以为后世所念,以为后世所铭。”
巍巍皇宫,湛湛太极,天子举杯高声向众人,殿中群臣皆昂首振奋,无论文臣武将,皆是如此。
↑返回顶部↑